循環減碳,讓「再生粒料」成為公共工程的好幫手
- 2023年2月8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作者 陳文卿/再生綠建材產業推動聯盟召集人、台灣資源再生協會常務理事

在目前的淨零規劃中,使用再生材料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而公共工程中道路鋪設所需的瀝青,其實可以混合再生材料而獲得更佳的效果。 圖片來源:Labrynthe/Shutterstock
為加速達到淨零目標,國發會於去年底提出「淨零轉型之階段目標及關鍵戰略」,針對2030年減碳目標,從原訂減量20%上修至24%。立法院也在本年1月三讀修正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顯見減碳的壓力迫在眉睫。
國發會針對淨零轉型提出「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及「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策略,以及包括「資源循環零廢棄」、「綠色金融」等12項關鍵戰略。很遺憾的是,公共工程的轉型似乎湮沒在其中,未被特別提出來。
推動循環經濟!高雄市政府使用轉爐石瀝青混凝土
在國發會的規劃中,針對「資源循環零廢棄」的目標,提出「再生粒料工程材料化使用比率」將由2020年的53%,於2030年時提升到70%,挑戰不可謂不大。再生粒料最大宗的是焚化廠底渣、以及煉鋼製程所產生的物質,包括一貫作業煉鋼製程的轉爐石,以及電弧爐煉鋼廠的氧化碴與還原碴,每年產生好幾百萬公噸。經過妥善處理程序後,各有不同的用途,而都以公共工程使用為最大宗。
高雄市政府與中鋼合作,使用轉爐石瀝青混凝土改善工業區周邊道路,預估使用年限可延壽5倍以上。轉爐石經破碎篩分後的「再生粒料」,硬度高又耐磨,更具透水性,是可以替代天然砂石的土木營建工程材料。可是以往常常被貼標籤,認為是廢棄物而不受歡迎。高雄市政府延攬曾擔任台灣建築中心董事長、且兼任綠建材標章評定委員會總召集人的楊欽富擔任工務局長,對於以轉爐石產製、取得再生綠建材標章的「瀝青鋪面粒料」深具信心,知道其品質、性能不僅可符合國家標準,甚至還更超越,因此大膽引進在高雄市的道路工程上,這是國營企業、地方政府合作推動循環經濟的表率,值得喝采。

傳統道路工程中使用的瀝青,會造成難以處理的廢棄物問題,使用轉爐石等再生材料可以大幅改善,一舉數得。圖片來源:Oguz Dikbakan/Shutterstock
轉爐石好處多,為什麼地方機關不願意採用?
一般而言,瀝青道路往往隔4、5年左右就要刨除重鋪,重鋪期間除影響行車便利外,刨除後的柏油廢棄物處理也是頭痛問題。如果改用轉爐石,由於具親油性,與瀝青結合性強,可減少瀝青使用量,又能延長道路使用壽命,減少刨除重鋪,不僅節省費用、減少排碳量、減少廢棄物,也可降低對用路人的不便,而價格又比天然砂石低廉,一舉數得。
照理來說,這樣的材質應該廣受歡迎才對,可是卻很少地方機關願意主動使用。問題癥結點出在心態。除了因對材料性質不瞭解而不敢主動使用外,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公務機關每年都行禮如儀匡列道路工程預算,減少道路施工量,可能不利於預算執行。
因應循環經濟,「以租代買」的商業模式漸受重視。冷氣、燈具廠商提供空調、照明服務,而不各別賣冷氣機、燈泡。廠商自然會提供耐久實用的設施,而減少更換維修。因此建議道路工程也可循此模式,發包採一定年限的保固方式,而非單項發包。道路越堪用,修補、重鋪的頻率越低,廠商的獲利可越高,營造廠自然樂意去使用優良的耐久材料去鋪設一條使用年限長的道路。這才是循環經濟的真正實踐。
Comments